河北秦皇岛的肉罐头厂里,李师傅正盯着高温杀菌锅的温控屏,屏幕上的数字稳定在 121℃,锅里的牛肉罐头正接受 “高温考验”。“以前没摸透温度,要么杀菌不彻底导致罐头变质,要么温度太高把肉煮得发柴;现在摸清规律,罐头既安全又好吃。” 不少做肉罐头的商户都有疑问:高温杀菌锅的温度该控制在多少?杀菌完还用不用降温?其实答案藏在 “罐头类型” 和 “安全口感双需求” 里,温度要按需调整,杀菌后降温更是必不可少的关键步骤。
一、温度控制:按 “罐头类型 + 包装” 来,不是 “一刀切”
肉罐头高温杀菌的核心是 “杀死有害菌和芽孢”,但不同肉罐头(猪肉、牛肉、鱼肉)、不同包装(马口铁、玻璃瓶)的耐热性不同,温度也得灵活调整,主要分两大场景:
1. 高压杀菌:115-121℃,适配马口铁装的 “耐造罐头”
像牛肉罐头、猪肉罐头这类肉质紧实、容易藏菌的,还有密封严实的马口铁包装,通常用高压杀菌,温度控制在 115-121℃。李师傅解释:“这个温度就像给细菌‘上了高强度课程’,大部分有害菌(比如沙门氏菌)和芽孢都扛不住,还能保住肉的口感,不会煮到一抿就烂。”
比如做牛肉罐头时,李师傅会把温度设为 121℃,保持 30-40 分钟:“牛肉纤维粗,温度够了才能杀透深层细菌;时间太短杀不彻底,太长肉会变柴,咬着没嚼劲。” 要是猪肉罐头(比如红烧肉罐头),脂肪含量高,温度可以稍低到 118℃,避免脂肪过度融化,让罐头里的油不会太多。
马口铁包装能承受高压,用这个温度区间刚好;但要注意,杀菌前要排净锅里的冷空气,不然会出现 “冷点”—— 锅里局部温度不够,导致罐头杀菌不均,“以前没排净空气,一批罐头里有 3 罐变质,后来每次杀菌前都等冷空气排完,再也没出过问题”。
**
2. 常压杀菌:100℃左右,适配玻璃瓶装的 “娇贵罐头”
玻璃瓶装的肉罐头(比如午餐肉、鱼罐头)怕高压,容易炸裂,通常用常压杀菌,温度控制在 98-100℃。这类罐头的肉质相对细嫩(比如鱼肉、鸡肉午餐肉),100℃的沸水温度足够杀菌,还能避免包装受损。
李师傅做玻璃瓶装鱼罐头时,会先把罐头放进杀菌锅,加冷水没过瓶子,再慢慢升温到 100℃,保持 40-50 分钟:“升温太快玻璃容易炸,得像煮饺子一样慢慢加热;时间比高压杀菌长,是因为 100℃杀菌速度稍慢,得让热量充分渗透进鱼肉里。” 要是鸡肉午餐肉罐头,肉质更软,时间可以缩短到 35 分钟,避免肉变得松散,切开后不成形。
二、杀菌后必须降温:不降温,罐头 “既难吃又危险”
很多人以为杀菌完直接拿出来就行,其实降温是 “较后一道安全防线”,没做好会让之前的杀菌功亏一篑,还会毁了口感,李师傅总结了 3 个必须降温的原因:
1. 防肉质变老:高温 “焖着” 会让肉变柴
杀菌后的罐头温度很高,要是直接放着自然冷却,相当于 “继续煮肉”—— 比如 121℃杀菌后的牛肉罐头,自然冷却要 2 小时,肉会在高温下持续加热,纤维变粗,咬着像 “橡皮”。李师傅之前试过一次:“没及时降温,一批牛肉罐头吃着又干又柴,客户全退回来了,损失不少。”
现在杀菌完,李师傅会马上启动降温程序,把罐头温度从 121℃降到 40℃左右,“降温快,肉的纤维不会过度收缩,吃着还是嫩的,和刚煮好的口感差不多”。
**
2. 防包装变形:高温下包装 “扛不住”
马口铁罐头在高温下,内部空气会膨胀,要是不及时降温,空气一直膨胀,罐头盖会鼓起来,变成 “鼓罐”—— 看起来像变质了,没法卖;玻璃瓶装的更危险,高温下突然接触冷空气会炸裂,碎片还可能划伤工人。
李师傅的降温方法很讲究:“马口铁罐头用冷水喷淋降温,玻璃罐头先在 80℃的温水里泡 5 分钟,再降到 60℃,较后用常温水冲,像‘梯度冷敷’,包装不会变形也不会炸。” 这样处理的罐头,外观完好,客户一看就愿意买。
3. 防二次污染:降温慢,细菌容易 “卷土重来”
杀菌后的罐头温度高,要是长时间处于 “中温区”(30-60℃),空气中的细菌容易落在罐头上,慢慢繁殖。比如夏天自然冷却,罐头从 121℃降到 40℃要 1.5 小时,这段时间足够细菌 “扎根”,哪怕之前杀菌再彻底,也可能被二次污染。
“降温快,就能跳过这个‘危险温度区’,细菌没机会繁殖,罐头保质期也能延长。” 李师傅说,做好降温的罐头,常温能放 6 个月,没做好的可能 1 个月就变质了。
三、科学降温:分两步走,安全又护品
李师傅的 “降温两步法”,不管是马口铁还是玻璃罐头都适用,新手可以直接参考:
1. 第一步:预降温,避开 “温度骤变”
杀菌结束后,先把杀菌锅里的热水排掉一半,加少量常温水,让温度降到 80-90℃,保持 5-10 分钟。这一步是 “缓冲”,避免罐头突然从高温接触低温,导致包装变形或炸裂。比如玻璃罐头,直接用冷水冲会炸,预降温后再处理就安全多了。
2. 第二步:主降温,快速降到 “安全温度”
预降温后,再用对应的方式降温:马口铁罐头用冷水喷淋,15-20 分钟就能降到 40℃;玻璃罐头换 60℃温水泡 5 分钟,再换常温水泡 10 分钟,较后擦干水分。李师傅会用温度计测罐头温度,“降到 40℃左右就行,摸起来不烫手,又不会太冷导致冷凝水太多”。
**
四、新手避坑:2 个温度控制小提醒
1. 别盲目追高温度:不是越高越安全
有些新手觉得温度越高杀菌越彻底,把温度设到 130℃,结果肉煮得稀烂,还浪费电。李师傅说:“121℃已经能杀死大部分有害菌,再高就是‘过度杀菌’,只会毁了口感,没必要。”
2. 降温别图快:玻璃罐头要 “慢慢来”
图省事把刚杀菌完的玻璃罐头直接泡进冷水,十有八九会炸。李师傅的经验是:“玻璃罐头降温时间比马口铁长 30%,宁愿多等一会儿,也别冒险。”
总结:温度控得准,降温做得好,罐头才达标
肉罐头高温杀菌锅的温度,要按 “马口铁用 115-121℃高压,玻璃瓶用 100℃左右常压” 来调,还要结合肉质调整时间;杀菌后必须降温,不然肉会柴、包装会坏、还可能被污染,按 “预降温 + 主降温” 的步骤来,安全又护口感。
就像李师傅说的:“做罐头就像照顾孩子,温度是‘营养餐’,降温是‘饭后护理’,哪一步都不能少。” 对肉罐头生产者来说,摸透这两点,才能做出既安全又好吃的罐头,让客户吃得放心。